媽媽手:認識、預防與治療的關鍵知識
媽媽手:掌握「拇指腱鞘炎」成因、預防與治療要點,從姿勢調整、復健練習到醫療處置,及早介入減少疼痛與功能受限。

媽媽手的成因與症狀
媽媽手是指拇指及手腕附近的狹窄性腱鞘炎,常見於產後或長期重複使用拇指的人。當腱鞘發炎或增厚,拇指滑動受阻,會出現灼痛、刺痛或像被卡住的感覺。典型情況是在抱嬰、開罐或扭動瓶蓋時突感一陣刺痛,握力下降,有時疼痛會沿前臂放射,夜間疼痛也會影響睡眠,讓人身心俱疲。
媽媽手的預防策略
預防要從日常細節著手:改變抱持姿勢、交替使用雙側、把重物靠近身體並避免長時間單側用力;善用背巾、推車或人體工學奶瓶來分散負荷。養成短頻次的伸展習慣,例如拇指伸直、手腕緩慢旋轉與腱滑動練習,每天幾分鐘就有顯著效果。若感覺初期不適,儘早調整動作,能有效避免媽媽手惡化並縮短復原時間。
治療媽媽手的方法與注意事項
大多數情況先以保守療法為主:充分休息、冷敷以減輕急性腫脹、慢性僵硬時以熱敷促進血流,短期夾板支撐和物理治療可恢復腱的滑動功能;醫師視情況可能建議口服消炎藥或局部類固醇注射以快速緩解。若症狀持續且影響日常功能,媽媽手患者可能需要手術減壓,術後會有一段復健與活動受限期。面對疼痛,務必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預期與復健計畫,及早就醫通常能縮短病程,讓你更快回到溫柔照顧的生活節奏。